欢迎访问心灵驿站,专业知识网站!
当前位置: 心灵驿站> 酒泉>>让高飞的“风筝”不断线 ——金塔县中东镇官营沟村探索出流动支部管理服务流动党员模式

让高飞的“风筝”不断线 ——金塔县中东镇官营沟村探索出流动支部管理服务流动党员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14 19:01   文章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198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酒泉日报记者 王 荣
 通 讯 员 王金军
  外出务工党员因距离远,不方便参与组织生活,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处于“真空地带”。面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三大难题,金塔县中东镇官营沟村探索出一条对外多服务、对内强保障的管理路子,真情关怀,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土地集体流转,流动党员管理成新的发展课题
  官营沟村有6个村民小组、1018人。过去,种田是村民的主业。2013年,官营沟村土地确权后,村上便着重考虑农民转型增收的问题。2014年,全村80%的土地集体流转,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成为金塔县乃至全市土地流转最早的村。
  土地流转后,外出务工成了官营沟村民的普遍选择。
  “土地流转后,在外务工经商的人逐年增多,从我们的动态信息管理来看,流动党员人数在不断增加。”官营沟村党总支书记王卫国说。
  “现在,我们村有100户参与了土地流转,固定流转土地2200亩。”王卫国说。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从观望到打消疑虑,再到支持参与,土地集体流转获得认可实属不易。与此同时,外出务工党员增加,无法就地管理的难题应运而生。
  “土地集体流转前,全村48名党员全部在家务农,开会、学习、组织活动都很方便。现在,全村52名党员,60%以上外出务工,开会人数达不到要求,导致会议无法正常召开。”王卫国说。
  基层党员的管理意义重大,关系到官营沟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面对这一现状,官营沟村大胆提出了流动支部管理服务流动党员模式,并将其作为一个项目系统推进,在几年的探索中初见成效。
流而不失 流而有为 流而有序
  2014年春天的一天,官营沟村为外出务工人员举行了欢送会,为他们在外打拼鼓劲加油。同年6月28日,官营沟村在酒泉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联络点。
  “联络点服务在酒泉、嘉峪关务工的19名党员。”王卫国告诉记者,联络点不仅及时组织学习、传达中央及省、市重要会议精神,也为流动党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务工经验的平台。不久后,金塔镇也成立了流动党员联络点。
  联络点作为流动党员的“娘家”和“加油站”,深受流动党员认可。
  今年4月11日,记者来到流动党员杨中俭承包的砖厂。伴着轰鸣的机器声,杨中俭正忙着打砖。家住官营沟村1组的他,2014年以前一直在家务农,一年最多收入4万元。2014年,土地流转后,杨中俭开始琢磨其他增收途径。当年5月,他和妻子一起到酒泉一家砖厂打工,不仅挣了钱,也积累了不少经营经验。2016年,在亲戚的介绍下,他承包了一家建材厂继续干着打砖的活。
  “那一年,我们还雇了两个人,一年下来收入了17万元。”杨中俭说。
  打砖的活越干越有经验,效益也逐年增加。2017年,杨中俭收入21万元。厂子干顺了,便交给大儿子打理。今年3月底,他抓住机会又在金塔县承包了一家空心砖厂。
  “现在,新承包的砖厂已开始生产,日出砖1万多块,预计年产砖200多万块,预计年收入20多万元。”杨中俭说。
  尽管很忙很累,但作为一名有着11年党龄的党员,杨中俭在酒泉务工期间,经常到外出务工人员联络点开会、学习,和老乡交流谈心。
  “村上的干部给我们带来学习资料、笔记本,来厂里看我们,给我们讲政策,问我们有没有需要协调解决的困难,叮嘱我们互帮互助。大家一起好好干,真的挺好。”杨中俭说,这让他们在外务工心里特别暖、特别踏实。
         (下转第二版)
祝福文案
志愿技巧
网名昵称
祝福的话
心情文案
经典语录
故事人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