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心灵驿站,专业知识网站!
当前位置: 心灵驿站> 酒泉>>碧血丹心铸检魂

碧血丹心铸检魂

发布时间:2025-07-19 08:18   文章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9817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记者,是一个值得赞美的职业。
  无论酷暑严寒,风雨交加,有新闻的地方,就有记者忙碌的身影。唯有星光伴着,坚守着独有的信念。铁肩背负着使命,笔尖渗透着辉煌,镜头闪烁着和谐的光……
  为深入践行“走转改”精神,讲好酒泉故事,凝聚社会正能量,从本期开始,《酒泉日报》开设“记者讲述酒泉故事”栏目,记者、编辑讲述亲历故事、畅谈采访过程、倾诉内心感受。

  如果在我做记者之前,你问我,你心目中的优秀共产党员是谁?我会说,孔繁森、焦裕禄、廖俊波;在我做记者之后,你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这样回答,他叫韩育民,我采访过的一个无愧于“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检察官。
  这注定是一次特殊的采访,所有人都在,唯有韩育民缺席了,取而代之的是穆然摆放的遗像。照片上的韩育民还很年轻,乌黑的头发,坚毅的眼神,轮廓分明的面庞——46岁,他抛下日夜为他牵肠挂肚的妻子和即将高考的女儿,撒手人寰。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着眼历史使命,直面突出问题,立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形成了持续有效的震慑,强化了“不敢腐”的氛围,更振奋了党心民心,纯洁了党的队伍。而这背后,又有多少个像韩育民这样的为反腐败工作呕心沥血的检察官?在一沓沓卷宗中寻找蛛丝马迹,在一次次深夜审讯时斗智斗勇,在一趟趟异地提审中奔波劳顿,他累吗?
  韩育民的爱人告诉我,有一次省上临时通知韩育民去开会,他走得太匆忙,以为去就回来了,结果他直接进了办案区,一待就是一个月。临走时没有拿换洗的衣服,进了封闭式的办案区,他不能出去,就托同事在夜市的地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一个月以后回到家,他又黑又瘦,头发和胡须都长了好长,韩育民的女儿打趣说:“妈,你看我爸就像刚从监狱里放出来。”长时间熬夜加班,无规律的作息,极度透支着身体,进了家门,他就瘫倒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说“我好累啊”,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
  22年来,从一名普通干警到反贪局局长、主管反贪工作的副检察长,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荣获“全市十大杰出青年”“全省十佳检察官”等称号;去世前的半年间,他带领同事辗转庆阳、定西办案,日夜兼程,行程达上万公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在采访韩育民事迹的过程中,我脑海中再次闪现出儿时背诵过的这段文字。是的,韩育民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工作是什么?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工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工作就是一份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对这个问题,韩育民是这样回答的。
  肃州区监察委员会干部李长明是纪检监察队伍里的一名“新兵蛋子”,刚进检察院的时候,他对自侦工作不了解,曾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面对工作束手无策,常常问自己“我真的喜欢这份职业吗?”细心的韩育民看出了他的困惑,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当你把工作当成职业,你可能会懈怠;当你把工作当成事业的话,工作就会成为你一生的追求。”
  韩育民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和很多同事一样,肃州区检察院公诉科干警张兴荣每天上班踏进办公楼的一刻,仍会习惯性地抬头看看二楼东边第二间办公室的窗户,那扇总是清晨最早亮起、夜里最晚变黑的窗户,那灯光就如茫茫大海上的灯塔,让人告别迷茫和彷徨,坚定前行的方向。
  2017年5月至10月,张兴荣随韩育民在庆阳市参与办理张某某职务犯罪案件,当时他们住在庆阳市西峰区,根据案件需要,先要赶往庆阳市华池县调取书证,然后到犯罪嫌疑人羁押地平凉市泾川县看守所展开询问。那段日子,他们往往是前一天赶往华池县取证,当晚赶回庆阳市区,第二天一早再赶往平凉市泾川县,每天往返200公里。韩育民常常忙到一日三餐都无法保障,人也越来越瘦,胃疼得厉害了,他就吃点止疼药了事。
  韩育民带领所有干警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案件进展带来了巨大突破,还自行发现了其他渎职犯罪线索并立案起诉。
  从庆阳回来后,韩育民一天都没有休息,还是单位最早上班、最晚下班的人,同事们凌晨、深夜路过单位,经常看到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为了争取时间突破案件,他在办公室的柜子里放着枕头、被子,加班累了就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一夜,第二天继续工作。
  韩育民去世的那晚,依旧在办公室加班,妻子打电话,韩育民没有接,以为他又去了办案区,却没有料到丈夫会累倒在岗位上,心脏早已停止跳动。
  他是办案的行家能手,在检察工作中身先士卒,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个“暖男”。给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洗脚、剪指甲,伺候失去丈夫的姐姐住院做手术,和妻子抢着刷碗,接送上高中的女儿上下学,和同事外出吃饭抢着付钱,给加班的同事买水果和零食,给生病的同事买药。他还长期资助一个农村贫困大学生,先后给这名大学生生活费、学费达两万元。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他脏活累活抢着干。每逢下雪,第一个到单位扫雪的人一定是韩育民。
  他爽朗的笑声、他坚毅和蔼的目光、他语重心长的话语、他温暖真挚的关怀……似乎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韩育民虽然走了,他的事迹却激励着他身边的人,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也激励着我、提醒着我,珍惜当下的每一天,珍爱从事的新闻事业,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
      □酒泉日报记者陈 燕讲述

 ◎记者讲述酒泉故事
祝福文案
志愿技巧
网名昵称
祝福的话
心情文案
经典语录
故事人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