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高云淡,湿地的芦苇随风荡漾。远处几匹野马和几峰野骆驼在戈壁滩奔跑,尽显西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之美。
近年来,该保护区内的野骆驼、普氏野马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敦煌市及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环境,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的结果。
坐落于敦煌市西部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省西部防风固沙的第一屏障,总面积66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9.8万公顷。这块湿地的存亡不仅直接关系到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安危,也对保障敦煌地区的生态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保护区还未成立之时,这里的湿地曾一度退化,人为破坏是主要原因。“过去,这里疏于管理,盗猎、开矿、放牧、采药等破坏行为经常发生。”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袁海峰说。
随着湿地生态的持续恶化,敦煌生态问题引起了省上及中央的高度重视。1998年,该区域经省政府同意成立省级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下设玉门关、芦草井、后坑、土梁道、崔木土、多坝沟等6个基层保护站。
敦煌市积极动员全市人民投身环境治理,在全市范围内严格落实禁止移民、禁止开荒、禁止打井和关井压田政策。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后,敦煌市按照“资源保护为重点、科研监测为支撑、队伍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的总体布局,先后完成退牧还湿1000公顷;封育、抚育恢复天然林草及湿地植被2833公顷;人工辅助补植补播造林1.5万亩,落实国家公益林保护99.92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由2004年的82.9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5万亩,增长38.7%,大量流动沙丘得以固定,社区农庄、田园和交通道路有效保护。通过实施严格的封禁管理,保护区的环境明显改善,野骆驼、黑鹳、大天鹅等珍稀鸟类种群数量显著提高。
据了解,为加大保护力度,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社区共建行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并通过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引导当地村民通过节水模式种植葡萄。同时,在当地荒漠地带通过滴灌技术种植了千亩胡杨,屏蔽了风沙对村庄田园的侵袭。
“社区共建就是保护区帮助社区单位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经济,通过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减少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依赖。同时,也把群众发展成保护区的义务护林员和义务宣传员,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袁海峰说。敦煌市阳关镇二墩村素有“沙漠第一村”的称号,过去“风起流沙进村舍,有雨洪灾扰民安”是常有的景象。多年来,通过社区共建,坚持开展治沙造林、引洪灌溉措施,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积极帮扶,开展技术培训、抚慰帮困、抗洪抢险、治沙造林、营建家园等活动,社区群众的防风治沙、保护生态的意识显著增强。
“西湖自然保护区阻断了库姆塔格沙漠向敦煌蔓延,这片保护区对于敦煌来说就是绿色屏障。”袁海峰说。敦煌是降雨量远小于蒸发量的地区,西湖保护区的修复除了严格的封禁措施,还有相应的生态补水措施。通过多年努力,2017年7月引水进入西湖保护区,在河谷地带形成了长度约50多公里的河流湿地,引来了成群的候鸟,为野骆驼、鹅喉羚等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地。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如今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像一颗硕大的绿宝石镶嵌在库姆塔格沙漠与敦煌市之间,守护着敦煌绿洲,成为普氏野马、野骆驼等濒危物种和各类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和栖息地。目前,保护区放归的28匹普氏野马已成功野外繁育40匹幼马,现存种群数量达到60匹;放归的野骆驼也成功繁育8峰,是国家林业局濒危物种普氏野马放归自然基地,西部地区野生动物重要的迁徙通道和繁殖地。
□酒泉日报记者 王丽君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