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心灵驿站,专业知识网站!
当前位置: 心灵驿站> 酒泉>>龙勒村:“穷窝子”变成“金窝子”

龙勒村:“穷窝子”变成“金窝子”

发布时间:2018-10-18   文章来源:酒泉日报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酒泉日报记者 王丽君
 通 讯 员 国 瑜
  出敦煌市区一路向西,穿过一片戈壁,来到阳关镇龙勒村。一条条马路干净整洁,一座座小康房新颖别致。
  近年来,龙勒村借助位于古阳关脚下的地理优势,结合葡萄专业化种植发展休闲农业,走出了一条葡萄带动旅游业的致富新路子,成为敦煌市有名的葡萄生产专业村。农户收入居敦煌市首位,村党支部多次荣获酒泉市、敦煌市先进党支部称号,该村先后被评为敦煌市文明村、敦煌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酒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酒泉市小康绿化示范村、甘肃省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和全国绿色小康村。
忆往昔峥嵘岁月
  改革开放40年来,龙勒村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座座土坯房到一幢幢小别墅,从尘土飞扬的崎岖小路到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从单一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村民凭借一双双勤劳的手,绘出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美好生活。
  “以前,这里是全敦煌最穷的村,主干道全是土路,群众住的都是土坯房,只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龙勒村党支部书记鲁银花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龙勒村开始试种葡萄,成为阳关镇最早试种葡萄的村。
  八十年代初,靠政府扶持、供销公司定点抓片等措施定植葡萄,但由于销路不畅,加之村民还没有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种植葡萄的积极性不高,植了挖,挖了再植,基地建设速度缓慢。
  因地处戈壁沙漠腹地,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日照时间长,土壤多为沙质壤土,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高品质葡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上世纪九十年代,龙勒村葡萄种植有了一定规模,葡萄制干效益凸现。在龙勒村的引领带动下,阳关镇其他村也开始大面积发展葡萄种植,全镇建起了葡萄晾房700余座。到2000年,全镇葡萄种植近万亩。
葡萄产业走俏
  9月,是葡萄丰收的季节,龙勒村的葡萄种植户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优质的鲜葡萄吸引了四川、青海、成都、上海、西藏、广东、福建等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田间道路上,满载新鲜葡萄的农运车来回穿梭。
  白永海是龙勒村葡萄种植户,见到他时,白永海正在葡萄园内忙着为游客介绍葡萄品种,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白永海说:“近年来,根据镇上的葡萄标准化种植要求进行栽植,葡萄的品质越来越高,价钱也越来越好,我家15亩地的葡萄能收入十几万元。”
  白永海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家的15亩地全种着小麦,由于家里人多,收的粮食有时候还不够吃。1992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他开始种植葡萄,生活才有了变化。“靠着种植葡萄的收入,10年前我家就在城里买了楼房,还买了车。由于葡萄园在村子主干道边上,3年前,我把葡萄园改成了采摘园,借助阳关景区游客多的优势,每年能多收入2万余元。”白永海说。
  据了解,2000年以来,阳关镇把节水治沙、退耕还林、生态修复与发展林果经济结合起来,开发和培育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技术服务队,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通过葡萄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种植葡萄。以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市场化销售为方向,成立了阳关镇葡萄协会,“阳关”牌葡萄通过了绿色食品资质认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葡萄销售服务公司20多家,建成大小鲜储恒温库30多家、榨汁厂5家,葡萄榨汁生产能力和鲜储能力均突破1万吨,“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经纪人+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葡萄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下转第三版)
祝福文案
志愿技巧
网名昵称
祝福的话
心情文案
经典语录
故事人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