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鸟首熏炉,铜质地,高19.2厘米,盘径17.1厘米,炉径8.3厘米。熏炉盖镂空,上有一鸟,长柄下部饰有柿蒂纹花瓣,底部为圆形托盘,通体有锈蚀,整体外观细致精美。2005年11月,瓜州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在踏实发掘出土。同年12月,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三级文物。现藏于瓜州县博物馆。
我国熏香的历史十分悠久,先秦时人们将一些带有特殊气味或芳香味的植物直接焚烧,利用烟气来驱逐蚊蝇、净化空气,未出现特定的熏香器。秦朝时期,香料极少,熏炉工艺未出现明显变化。
汉时,西域开通,外来香料大盛, 香料品种的增多,整个社会用香之风盛行,并且焚香被宗教纳入成为一种礼仪。熏炉制作工艺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熏炉的形制、材质均丰富起来,出现了各种纹饰造型的熏炉,最著名是汉代博山炉。此后,熏炉制作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派生出陈设品,宋代出现瓷制博山炉是典型代表,它经不住香粉的烧烤,变成了文人把玩品,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也都是一种陈设品。但实用性熏炉随着我国香文化在宗教祭祀、社会活动、医疗治病等方面的扩展,在不断发展,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达到了我国古代熏炉制作的最高水平,典型代表为宣宗皇帝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制造出后世传奇“宣德炉”。
品香用香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安定的社会环境。魏晋鸟首熏炉的出土是研究魏晋时期瓜州地区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