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用行政区划代码维护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统计部门根据民政部门对行政建制的调整情况和实地勘查情况,依据编码规则,定期在系统平台上进行维护。行政区划代码的使用几乎贯穿了所有的统计调查(包括年报统计、定期报表、普查和专项调查等)、数据处理、信息发布和资料开发的全过程。
一、统计用城乡区划代码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
统计上使用的行政区划代码是被调查单位(企业)所在行政区域的标识,在数据填报、录入、上报、审核、汇总等多个环节起到重要作用;是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等大型普查划分调查区和调查小区的重要标准;是反映区域经济的分类标准;是推广数据联网直报的关键;是统计部门向政府和社会提供统计信息的得力助手;是准确评价城镇化水平,合理规划城乡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和修订有关城乡发展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城乡属性判断复杂,对指标理解不透彻。城乡划分工作涉及到“区划码”、“城乡属性码”的两码编制,而“区划码”中还涉及到类似乡镇、类似村居、虚拟村居等概念,城乡码中又涉及到“城乡分类码”自动生成方式,普通连接、空隙连接、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等众多概念,“两码”系统操作平台中还涉及到拆分、合并、批量替换、备注项维护等理解,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杂、广,而目前从事城乡划分工作的人员不稳定,导致对业务不精通。在判断连接情况时,涉及实际建设、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等多个指标,此类指标包含内容多,范围大。而乡镇统计人员虽然对本辖区地域情况更为熟悉,但是对指标理解程度不够透彻,尤其是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时,一些特殊情况的连接与否不好把握。
(二)间隔期长上报短,核对核查压力大。目前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工作每年一次,间隔周期较长,对常规统计工作会产生一定滞后影响。一方面,业务知识与操作流程容易生疏遗忘导致很多概念混淆,基本上每次开展城乡划分变更调查上报工作都需重头再次强化培训。另一方面,城乡划分工作上报时间紧,短时间内完成资料的核对和实地核查,工作压力较大。
(三)涉及地域范围广,踏查人力时间不足。城乡划分涉及区域内全部乡级单位和村级单位,对所有地域全部核实更新,工作量较大。利用电子地图等手段能起到辅助作用,但由于图像不清晰、不完善等因素,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大部分工作还需依靠实地踏查来完成,这就使得基层深入踏查的人力、时间明显不足。
三、对做好统计用城乡区划代码库维护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基层对城乡划分工作的认识。城乡划分不仅涉及统计工作,还应用于政府工作的其他方面,统一城乡划分工作的目的和有关要求还需进一步传达到基层,尤其是顶层设计中城乡划分的应用方面,需要让基层更加广泛地了解,领会上级精神,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完善工作步骤和方法。
(二)强化部门合作,积极利用部门数据细化城乡划分。县级民政部门、统计部门要加强联动,每年进行一次年度数据比对。民政部门应及时提供完整的名录数据,包括乡级单位个数、名称和村级单位个数、名称以及本年度村(居)合并、拆分、更名等区划调整文件。统计局与民政局应定期开展业务沟通,收集调查期的区划变更依据以及民政部门最新名录库,尽可能的确保部门间数据的衔接和匹配,努力将城乡划分工作开展的更加全面、具体。
(三)增加人力物力,保障城乡划分工作更新维护质量。在基层设立城乡划分工作小组,深入一线展开实地查看,落实本级工作的主体责任和对下级工作的监督责任。在城乡划分上报的时间节点范围内全力做好各环节工作,从经费、人员、设备等方面予以保障,强化城乡划分工作的质量控制,保证区域范围内城乡划分工作的真实准确,统一完整。
(四)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指标理解程度。城乡划分工作专业性较强,又涉及到为各种普查、统计调查提供统计标准,任务重,要求高,每年城乡划分工作从发文部署、业务培训、数据上报、质量管控与抽查,整个时间一般不超过20-30个工作日,时间紧,导致城乡划分工作很难做细、做牢、做实。因此,可以考虑放宽时间,将城乡划分工作的培训进行常态化,定期开展,避免统计人员生疏遗忘,提高熟练度,从而保障城乡划分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探索理论学习与现场培训、实地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深统计人员对于城乡划分工作相关概念和系统的理解,再通过组织一次实地踏勘、利用城镇建设中的一些实物图例进行视频拍摄教程的制作等方式,优化教学思路和方式,确保城乡划分人员概念清晰、业务熟悉、工作有力。
上一篇 : 一季度瓜州县全社会用电量呈两位数下降趋势
下一篇 : 瓜州县渊泉镇执法人员公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