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心灵驿站,专业知识网站!
当前位置: 心灵驿站> 酒泉>>瓜州县累计减少6.59万名贫困人口

瓜州县累计减少6.59万名贫困人口

发布时间:2025-10-15 23:10   文章来源:甘肃新闻网   阅读量:3977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甘肃新闻网8月22日电 (通讯员 魏金龙 陈磊)“刚迁来的时候住的是四处漏风的藏头房,走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种的地是不长庄稼的盐碱地,破破烂烂的土渠经常跑水,有些地方渠低地高水都浇不上只好撂荒,自从2009年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我们开始种植枸杞,我们的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住的是宽敞明亮安居房,吃上了方便安全的自来水,走的是平坦宽敞的柏油路,大多数村民还买上了小汽车,这放在以前想多不敢想”瓜州县双塔乡古城村村委会主任陈平激动地说。

  双塔乡古城村村民2840多人,耕地19910亩,连片枸杞达到了8000多亩,2015年全村户均枸杞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我是2005年,从古浪迁到瓜州的,刚来的时候全家4口人,种21亩地,前三年土地盐碱大,地里几乎没有收入,靠着打零工维持生计,2009年乡上针对土地盐碱大实际,每亩地种补贴450元,鼓励我们种枸杞,还请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们修剪、施肥、打药等,自从种了枸杞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我现在21亩的枸杞都在盛果期,每亩地大概可以收干果350公斤,每公斤最低可买40元,雇了50多名河南农民工采摘,自己就是过称,晾晒,第一茬就卖了10多万,全部售完可以卖20多万,为了上地方便他2013年买了一辆10 万元的现代小轿车”现年45岁的古城村7组村民谢大可说。

  据了解,双塔乡人口达到1.3万人,是瓜州县最大的移民乡,全乡枸杞面积达到了2.6万亩,其中今年新植1.4万亩,全乡建成了万亩枸杞示范基地1个,5个千亩示范基地,42个百亩示范点,5家枸杞烘干厂,497座晾晒棚。“1.2万亩进入三年以上进入盛果期的枸杞,每亩按300公斤干枸杞,每公斤400元算,可收入1.44亿元,人均11076元,再除掉一半采摘烘干等投入,人均来自枸杞的纯收入可达5538元,我们还准备引进枸杞保鲜加工企业,进一步延长枸杞产业链增加移民收入”瓜州县双塔乡党委书记许铎说。双塔乡古城村的美丽嬗变是瓜州县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咬定目标、埋头苦干,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工作的缩影。

  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全县移民人口达到18131户、825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5%,占农村人口的79.7%,属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2009年全县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727元,95%以上的移民群众处在贫困线以下。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省市部门的倾力帮扶下,瓜州县按照先温饱、后脱贫、再致富“三步走”的思路,围绕移民群众迁入初期“居住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十大难问题,以“教给移民干、干给移民看、带着移民干”的魄力和决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扎实推进移民扶贫开发工作。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紧紧围绕2016年全县整体脱贫“这一目标”、补齐基础设施配套和富民产业培育“两个短板”、坚持工作重心、工作力量、投入保障“三个不变”、切实做到移民增收、发展基础、素质提升、保障机制“四个抓实见效”,坚持把最强精力放在精准脱贫上、最优干部选配到脱贫主战场、最大财力集中到脱贫攻坚上,靠实责任聚合力、做强产业促增收、补齐短板夯基础、健全机制强保障,全县贫困人口从2009年的70415人减少到2015年4530人,累计减少6.5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09年的66.8%下降到2015年的4.3%,移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727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6752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瓜州县委书记宋诚说。

  靠实责任聚合力

  瓜州县制定出台了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先后开展6轮入户,6轮公示,确定了15个贫困村,精准识别贫困户6605户、26273人,并按照“市级领导抓片、县级领导包乡、部门抓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将贫困户分解包挂到了220个单位、3806名干部头上,组建了74支驻村帮扶工作队,抽调327名干部组成精准扶贫党员先锋队,进村入户蹲点开展帮扶工作,并借助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等品牌赛事活动,联系发达地区的63家非公企业与33个移民村结对子,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帮扶格局。今年以来, 8名市委常委、12名市级领导、589名县级干部、1346名科级干部全力包抓帮扶。为实现2016年全县整体脱贫目标,瓜州县以全市精准脱贫攻坚大会在瓜州召开为契机,将全县35名县级领导、680名科级干部定点联系到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难度大的乡村帮扶,层层签订精准脱贫“军令状”和“承诺书”,动员全县各级干部倾力理思路、帮产业、解民忧、促增收。“至目前,市县各级干部共帮扶落实项目实事469件、资金7878万元、解决难题4500件,为实现全县整体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瓜州县委农办主任刘伟介绍说。#p#分页标题#e#

  做强产业促增收

  瓜州县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每年列支4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枸杞、设施种植、草食畜等特色产业,鼓励引种人参果、草莓、樱桃等高效作物,移民乡新植枸杞面积7万亩,特色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7万亩,建成日光温室1060座,广至乡移民群众种植的1400多吨西红柿远销俄罗斯,辐射带动4000多户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着眼于提高枸杞质量、提升枸杞品质、增加群众收入,瓜州县财政列支1500万元,为33个移民村建设了枸杞烘干加工厂;大力发展设施养殖,新建暖棚圈舍1133座,调引基础母羊2万只,羊只饲养量达到30万只,贫困群众增收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按照“点对点、人盯人、一对一”帮扶机制,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开展劳务输转,累计输转劳动力3.9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56亿元。同时,瓜州县以被列入全省光伏扶贫项目试点县为契机,大力发展光伏扶贫项目。由中电国际、汇能、瓜州益能三家新能源企业负责承建25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已建成,每年可为1000户贫困户户均增加收入3000元。“目前,瓜州县正在积极争取百万千瓦光伏扶贫产业园项目,按照年1500小时上网时间计算,年发电量是15亿千瓦时;按照0.8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计算,可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按照0.1元/瓦提取扶贫资金,可提取带贫资金1亿元,按照3000元/户进行扶贫,年可帮扶贫困户33333户。”瓜州县能源局局长王生祥介绍说。

  补齐短板夯基础

  瓜州县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以补齐贫困村水、电、路、房、田等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聚力攻坚土地改良这一“硬骨头”,争取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0.4亿元,先后实施土地改良、危房改造、农田水利、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183项,改良盐碱板结地9.1万亩,衬砌渠道202公里,硬化乡村道路49.65公里,全县移民乡村道路通达率、通畅率均达到100%,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35个,建成“万村整洁”试点村45个,完成人工造林3.6万亩,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建设187公里,贫困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全县建成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44个,贫困群众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累计发放低保金45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4282户44416人,实现了政策兜底脱贫的目标。”瓜州县民政局局长肖红莲介绍说。

  健全机制强保障

  瓜州县深入推行包抓县级领导、科级干部一年一述职的工作机制,将减贫人口数量、贫困群众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状况等作为“一票否决”项目,对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好的领导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严厉问责和组织调整。“先后将12名工作实绩突出的老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调整到扶贫任务最重、信访矛盾最突出的移民乡开展工作,对同一岗位时间较长的218名科级干部进行了交流,调出了信心、调出了干劲、调出了活力、调出了担当,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瓜州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闫强国说。瓜州县全面落实“1+17”脱贫攻坚方案,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19亿元,按照户均5000元的标准,市县帮扶单位落实产业帮扶资金1721万元,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达到1955万元。率先在全省开展农业设施产权登记颁证,1060座日光温室取得《日光温室产权证》,协调发放产权抵押贷款1200多万元,贫困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热情高涨。积极推出了“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公司+农户”等党建工作新模式,组建产业党支部17个、产业党小组89个,成立枸杞、蔬菜、蜜瓜、牛羊肉等专业合作社18个,发展会员3800多人,销售各类农产品1.7万吨,辐射带动4000多户贫困群众实现增收。预计到年底,全县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8100元,同比增长20%,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3%下降到1%以内,实现全县脱贫目标。#p#分页标题#e#

祝福文案
志愿技巧
网名昵称
祝福的话
心情文案
经典语录
故事人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