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心灵驿站,专业知识网站!
当前位置: 心灵驿站> 酒泉> 瓜州>>新常态下瓜州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瓜州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7   文章来源:未知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理空间内,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市场为导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城乡兼容、承上启下、开放互动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影响区域竞争力最关键的主导因素,也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近年来,瓜州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做五加强”和县委“两大战略”、“四大基地”、“两城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县域经济贯穿到整个发展的全过程,认真落实省市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突出县城抓县域、突出市场抓布局、突出工业抓产业、突出项目抓投资”的工作思路,以“调整结构、提升产业、推进‘三化’、壮大财源”为战略目标,凝聚全县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创新思路,创优环境,挖掘优势,争创一流,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瓜州县情实际,靠发展工业振兴县域经济、靠壮大民营激活县域经济、靠特色产业夯实县域经济、靠项目投资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县域经济自主增长、借力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全县经济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末,瓜州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转方式、促发展,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4亿元,较2011年增长51.4%,年均递增13.8%;财政收入6.7亿元,是2011年的63.4%,年均递增19.1%;固定资产投资214.2亿元,较2011年增长5.5%;工业增加值15.2亿元,与2011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亿元,较2011年增长8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29元,较2011年增长66.8%,年均递增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7元,较2011年增长77.3%,年均递增14.6%;人均生产总值50591元,较2011年增长31.6%,年均递增10.4%。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主攻优势产业,狠抓结构调整,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14:55:31调整到2016年的17:47:36,比重进一步拉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持续提高,由2011年的1.8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3.5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011年的8.2%,提高到2016年的8.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逐渐缩小,以农为1,由2011年的2:1缩小到2016年的1.8:1。

(三)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投资拉动成效显著。2011年至2016年,共实施各类项目1808项,签约项目597项,到位资金860亿元,成功引进500强企业7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7.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02.8亿元。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4.2亿元,与2011年相比,年均增长7.8%。风电二期一批、750千伏汇流站、正负800千伏换流站、三新硅业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风光电总装机达到660万千瓦,成为全国风电装机第一县。玄奘取经博物馆、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柳园南站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用,玄奘大道、瓜敦高速、县城至锁阳城遗址景区道路建成通车。4×100万千瓦常乐电厂项目已开工建设,清洁能源供暖、大用户直供电、配售电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新能源就地消纳渠道不断拓宽。

(四)工业经济全面提速,主导效应日益明显。“一区五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聚集功能逐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1家,园区总产值达到14亿元。充分发挥了园区对项目的“孵化”功能和聚集效应。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逐年增长,2011年至2016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年均增长1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4亿元,年均增长17.2%。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至2016年底,全县风光电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8.44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8%,成为全县规上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农业结构逐年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至2016年底,全县扶持发展蜜瓜、枸杞、果蔬等特色产业47万亩,设施农业1.7万亩,牛羊饲养量突破80万头(只)。培育发展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瓜州枸杞”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瓜州蜜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三品一标”面积达到41万亩。2011年至2016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了2倍、达到13.7亿元、年均增长17.6%。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结构比由2011年的16:54:30已调整到2016年的10:61:29,形成了粮食作物逐步缩减,经济作物快速扩大的种植结构,农业正向产业化方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p#分页标题#e#

(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至2016年,县域累计投资65亿元,实施城建项目315项,城市形象明显提升,配套功能更加完善,投资规模和可比效益均创下历史新高。以三新硅业复产复工、浴火重生为代表的深化改革举措,以清洁能源供暖、常乐火电厂等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建设,以城市生态文化创新区、玄奘大道、迎宾大道、瓜州大道、榆林大道为代表的城市建设项目,以引水入城工程、瓜州大道迎宾大道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20公里万亩生态长廊、万亩生态林、千亩胡杨林、百亩长青林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以光伏扶贫、广至乡、梁湖乡戈壁农业、广鑫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脱贫示范工程,以昊泰生物枸杞精深加工、青岛昌盛100兆瓦光伏农业产业园、龙麒生物养殖项目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实实在在体现了瓜州经济发展的成效。新建停车场8处,扩建改造渊泉公园、小西湖公园,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7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完成棚户区改造1566户,新建保障性住房1477套。改造老旧小区12个,惠及群众1000余户。完成人工造林2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3%。衬砌渠道927公里,黑色路面实现村村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5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万村整洁示范村44个,改造提升居民点360个。

(七)旅游带动成效显著,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锁阳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与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分别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锁阳城镇获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县创建四星级旅游饭店3家,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点36个,商业网点达到4720个。通信网络全面进入4G时代。支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部分相关指标增势较好,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提升,到2016年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2亿元,年均增长15.7%。占GDP的比重3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4%。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当前全县普遍存在思想观念滞后,从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从管理层来看主要制约因素,一是主观能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惰性比较严重,等上级给项目,等财政给支持,靠银行贷款,缺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二是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运作和管理经济,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活、路子不宽、办法不多。三是眼光不开阔,考虑和处理问题带有狭隘的地方观念,开放的市场经济观念意识较差。四是人力资源观念淡薄,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不善于发挥运用灵活手段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用人环境不宽松,缺乏公平和效率观,不善于为人尽其才创造舞台和机会。从民众的层面来看主要缺乏创业的信心、决心和激情。农民凭土地多,日子还能过的去,市场观念,经商观念比较淡泊,商业气息比较冷,种地不思精耕细作高产出,而是怕受苦、怕麻烦,冬闲不去务工经商增加收入,以前是喝酒吃肉图享受,现在是打牌、斗地主、扎金花寻刺激;城镇居民不思进取,怕担风险,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消极等待政府安排。各级领导把发展与增收维系于某种产业上,固土自封的观念比较浓厚,缺乏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新思想、新政策、新思路、新举措上转弯接受慢,慢半拍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样状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经济的发展,这是影响加快发展第一位的原因。

(二)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现代化农业比例较小;农业产业链短,加工层次不高;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较大,农民增收缓慢;工业企业现代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企业改制步伐相对缓慢,退出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改革未完全到位。三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小。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结构大部分停留在开发和粗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可见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重要性。2016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7:47:36,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比重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第二产比重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第三产比重低于全市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当前瓜州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p#分页标题#e#

(三)工业经济规模小,结构单一。近年来,瓜州县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虽然政策措施办法,但与周边县市发展情况对比后发现,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不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工业经济呈现产业基础薄弱,企业缺乏竞争力等瓶颈制约。一是新能源产业占比较大。2016年全县新能源产业完成增加值8.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68%,对规模以上企业起着主导性作用,一旦风电企业限电或着电价下降,将直接影响着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二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不景气。由于市场需求不振、环保核查趋严等因素影响,瓜州县矿产品采选加工业受到较大影响,大部分企业被关停整治。三是装备制造业严重受阻。由于部分企业接不到订单,企业开工不足,新能源产业尽管上网条件有所改善,但还在执行增值税抵扣政策。四是企业基础薄弱,融资难。由于大部分企业基础条件薄弱,达不到授信标准,缺少有效抵押和担保。加之金融部门信贷政策赶紧,审批权限上收,特别是煤化工、铁合金等个别行业被银行列入风险类企业名单,导致贷款受限,企业融资问题依然严俊。

(四)固定资产投资压力依然较大。一是重大项目投资受限。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受常乐火电项目规模压减、风电二期二批缓建以及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政策影响,部分重大项目无法开工建设。二是当前宏观经济仍低迷,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成本上升较快,企业营利空间受到压缩,投资商信心不足,投资意愿降低,投资增长难度较大。三是投资基数大,增长难度大。近年来,瓜州县新能源项目建设持续高速增长,致使全县投资基数逐年抬高,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的投资任务也不断增高。过大的基数以及上级部门“鞭打快牛”的做法,使全县承担了过高的投资任务,完成年度任务难度较大。

(五)资金、人才和技术短缺。由于县域经济实力薄弱,地方财政拮据,金融机构对县域企业的扶持力度偏小。瓜州县受地理、各种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不能为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难以吸引人才。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回县工作的不多,愿去县域企业工作的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吸引力,人才流失严重。既缺乏一般人才,更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经济型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科技力量的薄弱,科技创新难,科技基础差。特别是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熟练技术工人短缺,限制了企业生产经营上档次、上水平,这在民营及中小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六)农民增收渠道比较窄。近年来,瓜州县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成效,种植业实现了由粮食主导型向经济主导型的转变,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转向慢。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结构调整从眼前得失想的多,从长远利益考虑的少,对怎样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持久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深入研究不够,缺乏主动性,对经济发展趋向、市场运作规律把握得不够准确,缺乏预见性,前瞻性,与市场发展的节拍跟得不够紧密。二是瓜州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单一的种植业格局,加上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农民增收不确定因素较多,潜在的市场风险较大。三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层次较低。绝大多数乡镇以适应性调整为多,战略性调整主要停留在种植业内部的产品数量调整上,品种、品质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不少乡镇只局限于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减,而不是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科技含量以及加工增值上下功夫。此外,结构调整趋同性比较突出,培植主导产业商品优势不足。四是农业结构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这种以产量为中心的农业结构严重制约着瓜州县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把转变观念放在第一位,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为先导,要识大局、谋大事,抢占发展的先机。不求发展,干挨死靠,就会失去机遇,成为落后的贫困者。因此,要清除陈腐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在党和国家政策规范内要大胆探索,敢试、敢干、敢闯、敢为人先,要有不怕困难和失败的精神,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新路,运用新思想、新观念,指导工作实践。全县各级领导干部都应为经济建设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积极做好各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使瓜州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制定出动态的、科学的、可行的实施规划,要立足瓜州实际,把眼光放在全省乃至全国,集中力量解决瓜州的难点。要在基层群众的思想教育上下些功夫,真正使广大群众观念有一个转变。#p#分页标题#e#

(二)优化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在产业优化升级上实现新突破。集中精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强化投资拉动和项目支撑,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争取高载能企业电价补贴政策,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超过20亿千瓦时,实现全国能源装机第一县目标。要不断延伸硅材料产业链条,引进单晶硅、多晶硅、光伏制造等产业链项目,全力打造硅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矿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全力协调解决企业融资、用工等问题,积极搭建融资互动平台,实施小微企业互助贷款,定期组织银企对接座谈会、重点项目推介会、诚信企业授信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首位产业,打敦煌牌,走融合路,打造瓜敦旅游1小时经济圈,逐步实现瓜敦旅游发展一体化,形成资源、客源、市场、信息、服务共享的发展格局。依托敦煌旅游目的地次中心和敦煌文博会次核心圈两大优势,精准定位、借势发力,立足现有资源抓功能完善,品牌赛事抓拓展提升,市场繁荣抓宣传营销,产业效益抓客源组织,把优势资源、特色品牌变成真金白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力争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三)加大帮扶力度,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围绕工业提质增效目标,狠抓“三去一降一补”重大任务落实,巩固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一是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继续紧盯企业手续办理、降低成本、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从解决制约企业开工复产、影响生产运营的问题入手,继续深入开展企业“三帮一联”帮扶活动,认真落实包抓责任,协助困难企业完善相关手续,促使合规、合法开工复产。二是积极协调省市电网公司增加风电上网率,提高企业效益,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三是做好三新硅业、新哈矿业、第二热源厂等企业的大用户直供电试点,积极推进风电就地销纳,切实发挥风电直供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四是进一步强化银企沟通,努力为中小企业在融资贷款和新型工业化、技改节能、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确保已停产的企业尽快复产,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五是通过政府投资和PPP等融资模式,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配套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六是加大招商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项目包装策划力度,实施精准招商补充产业链,重点策划引进风光电配件、硅产业、煤化工等上下游高优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四)狠抓项目建设,全力遏制投资下滑。一是采取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加大争取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常乐火电厂、生态文化创新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三新硅业、柳沟煤化工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年内开工建设。二是加大帮扶力度,力促计划内的新建项目按时开工,续建项目及早复工,力争年内完成项目投资任务。三是加大争取协调力度,推进有轨电车、柳敦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四是狠抓招商引资。与客商加强联系,积极跟踪签约项目,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最大程度弥补投资缺口。五是加快项目策划包装储备工作进度,切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五)实施人才战略,加大科教兴县的力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县域内人口总量固然重要,但人口质量更重要。要加大县域内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留住高科技人才,也要加强对基础人才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的培训,以提高人力的竞争。实施科教兴县,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全县各级组织要把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形势,企业要有危机感,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相互嫁接、兼并或联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储备。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继续抓好农业新优品种、节水技术和新的种养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组织科技下乡,推广科技承包,搞好农民技术培训,进一步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三是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要制定相应政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尖子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同时要大力引进县外优秀人才。四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重要来源,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技术创新投融资体制。认真落实科技投入政策,确保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逐年增长。#p#分页标题#e#

(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开发高附加值特色产品。二是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制定和落实专项规划及政策措施。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商品牛羊,大力发展优质畜禽、特种养殖和奶品生产。加快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三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发展龙头加工企业,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四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布局规划和指导,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形成规模效益。五是调整农村劳力就业结构。推动农村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祝福文案
志愿技巧
网名昵称
祝福的话
心情文案
经典语录
故事人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