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百姓就医走要很远的路去赤脚医家看病,赤脚医生承担了公共医疗的大量工作。如今,他们已退出历史舞台,医疗条件更优越,治疗水平更有保障的公立医院成为了公共医疗服务的主力军。
从最初的人力担架、马车、自行车到如今的救护车,快捷的医疗运输工具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过去,听诊器、血压仪、体温计、是农村赤脚医生全部家当。环境简陋、医疗设备落后,注射器消毒后反复使用现象在医院普遍存在。如今宽敞明亮的卫生室,日常工作必备的仪器设备,更加方便了玉门百姓。
看到这些器物,70、80后的小伙伴们有没有觉得屁股隐隐作疼?白大褂、纱布口罩、冒着气的高压锅、画红十字的棉布门帘,是多少人儿时的恐怖画面?
40年前,“小病扛、大病拖”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经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不仅能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且医疗服务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
家住兰新社区的童志华退休多年,他告诉记者:“自己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每天都需要吃药、打针,每年的药费近4000元。以前,这些费用都需要自己支付,现在有了补助和报销政策,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
市民裴占花告诉记者:“很多常规医疗检查都要去酒泉做,现在都是在玉门人民医院做,现在设施也比较完善,也不用跑那么远的路了。”
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生 王磊:“这几年,我们的医疗设施设备已经和地级医院,甚至省级医院都有了相同的配置。我们已经能完全满足本地老百姓的看病就医,不管是常见病、多发病还是急危重病、重症病的抢救,这些设施能保证我们给病人及时准确的诊断、救治。”
上一篇 : 中皓集团与甘肃玉门市政府签约投资1亿元新能源充换电站
下一篇 : 玉门市司法局拉开冬季“送法下乡”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