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县委、县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深入研判、精准施策,全县经济短期冲击得到最大程度缓解,负面影响总体可控。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一季度全县各项指标受疫情的影响冲击比较大,但同时,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3 月份已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
一、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76亿元,同比下降7%,增速分别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全省3.6个百分点,全市2.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七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92亿元,增长1.87%,增速高于全国5.0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13个百分点,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居全市第三位;第二产业增加值8.62亿元,下降11.65%,增速分别低于全国2.1个百分点、全省4.6个百分点、全市5.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六位;第三产业增加值8.22亿元,下降2.81 %,增速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四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4.6%,居全市第6位。建筑业增加值0.46亿元,增长44.81%,居全市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亿元,下降13.2%,居全市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4.2%,居全市第七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94元,增长3.0%,居全市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0元,增长3.2%,居全市第四位。
(一)地区生产总值负位运行。一季度,疫情冲击影响集中显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下降7%,好于预期4.7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省3.6 个百分点,全市2.5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仅第一产业小幅增长,增长1.8%,拉动gdp 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1.65%,影响gdp 回落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81%,影响gdp 回落1.2个百分点。
(二)第一产业小幅增长。一季度,受畜牧业影响,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其中设施产业是拉动一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一季度,全县设施蔬菜产量2878.7吨,同比增长14.04%;各类水果产量120吨,同比增长47.24%。
(三)规模以上工业降幅收窄。一季度,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2亿元,同比下降14.6%,降幅比2月份收窄11.3个百分点(2月份同比下降25.9%),其中: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7%,增速比2月份回升5.8个百分点,非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回升7.1个百分点。
(四)第三产业企稳回升。一季度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同比下降2.81%,好于预期4.4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各行业中批发业、金融、房地产业和电信行业逆势增长。全县批发业增加值0.92亿元,同比增长12.8%,拉动三产增长1.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保费收入增长14.4%,证券交易额增长75.7%,金融业增加值1.19亿元,同比增长2.05%,拉动三产增长0.2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74.7%,房地产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26.5%,房地产业增加值0.49亿元,同比增长1.02%,拉动三产增长0.1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3.1%,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2%,拉动三产增长0.01 个百分点。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明显缩小。一季度,疫情对居民消费冲击较大,全县消费品市场呈现阶段性下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 亿元,同比下降13.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下降4.4%,降幅比1-2月回升20个百分点。主要是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占限上零售额80%的石油及其制品类零售成为支撑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重要因素,1-3月份石油及其制品类完成零售额1.3亿元,同比下降7.5%,较上月回升31.6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高15.8个百分点。
(六)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明显
固定资产投资在项目开工延迟及上年“开门红”基数较大的双重影响下,同比增速下降明显。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97亿元,同比下降34.2%,增速比2月份收窄10.9个百分点。其中:5000万元以下项目上报投资额1.92亿元,同比增长88.9%;5000万元以上项目上报投资额5.98亿元,同比下降50.7%;房地产上报1.07亿元,同比增长149%。
(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94元,同比增长3%。从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同比下降1.84%;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7.6%;财产性净收入同比增长20.8%;转移性净收入同比增长1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0元,同比增长3.2%。从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5.6%;经营净收入同比下降3.87%;转移净收入同比增长11.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产增速同比回落,畜牧业生产影响明显。受疫情影
响,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短期关闭、畜禽外调受限,各类集贸市场、餐饮单位暂停营业,本地餐饮肉类需求量下降,畜牧业生产明显下滑。一季度,全县畜牧业产值同比下降0.38%,影响第一产业回落0.4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58.9%,速度下降是一产低位增长的主要原因。全县生猪出栏同比下降8.76%;家禽出栏下降11.27%;羊出栏增长0.82%。
(二)权重行业支撑不足,工业经济止滑回稳任重道远。一是由于受有效风速不足和风电企业“两个细则”考核影响,一季度全县新能源企业实现发电量26.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6%,完成增加值2.6亿元,同比下降21.7%,出现“增量不增产”现象。二是非能源产业满负荷生产,产销处于稳定状态,增长后劲不足。多年来,我县非能源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产能提升方面投入不足,且大多数企业长期满负荷生产,在现在产能条件下,企业高速增长的后劲不足,拉动乏力;三是新增企业拉动力不明显。2019年年底全县申报入库、复工复产企业6户一季度完成工业增加值740万元,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拉动率只有0.2%。
(三)第三产业冲击较大,恢复增长面临压力。一是交通运输业弥补欠账较为困难。一季度,全市铁路、道路、航空运输周转量大幅减少,同比分别下降13.4%、11.7%和45.3%,邮政业务量下降22.8%,影响我第三产业2.3个百分点。二是住宿餐饮业冲击明显。全县餐饮、住宿等依赖线下经营的生活性服务消费遭遇较大冲击,影响第三产业1个百分点。其中:住宿业营业额下降47.3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12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下降36.07%,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三是营利性服务业支撑乏力。我县只有三家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其中两家为户外运动企业,受气候影响,1-2月份没有开展业务活动,营业收入为零,另一家从事客运火车床铺用品清洁服务的居民服务业,由于受疫情影响,1-2月份营业收入下降25.22%,拉低三产1.2个百分点。四是非营利性服务业拉动不足。疫情期间,由于医院就诊人数减少、聘用人员效益工资下降,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值班补助尚未发放到位,学校、幼儿园停课,聘用人员效益工资停发等原因,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同比下降0.7%,教育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下降14.08%,由此直接影响占全县第三产业29%的非营利性服务业下降0.5个百分点。
(四)项目投资量明显减少,止滑回升任务艰巨。一是新建项目开工率低。一季度,对预计3月开工或已开工的43个重点项目逐一摸查,对符合入库条件的进行多次催报后,共提交入库项目12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仅2项。重大投资项目支撑力不强。还存在项目结转少,规模大、质量高的项目储备不足等问题;二是新入库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一季度新开工入库的项目12项,计划总投资18.53亿元,报数项目11项,上报投资额仅占总投资额的20%,新入库项目对一季度贡献力薄弱;三是项目库存严重不足,重大项目储备断档。一季度,在库项目65项,当年有效投资仅有58亿元,其中:润浩新能源安北第二风场投资额15亿元,建设工期为两年,本年投资额为6亿元;七瓜路投资21亿元、马桥路投资10.6亿元建设工期为三年,大项目均不属于当年完成项目,完成95亿元的年度目标任务总量还相差甚远。
三、对策建议
2020年经济形势依然很严峻,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县经济增长、企业发展、民生事业等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瓜州县复工复产后产能利用率好于预期、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降幅小于预期,经济发展展现出较强韧性。今后,全县各级尽锐出战,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确保全年经济指标任务如期实现。
一是要抓好项目促成效,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项目建设是重中之重,要一着不让抓项目、一以贯之推项目,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达产、快见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是要抓好扩大消费,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等新消费热点,激活消费市场,改善住宿餐饮、商贸服务业经营大幅下降的态势。
三是要抓好企业帮扶,围绕企业生存发展,完善服务机制,抓好政策落地,从存量上挤增量,从增量上扩效益,改变工业发展困境。
四是要抓好产业发展,围绕建链、强链、补链、稳链,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谋划布局新能源产业、煤化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医药化工产业等新兴产业,聚力招引“大而强”项目、“新而特”产业,增加经济发展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