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心灵驿站,专业知识网站!
当前位置: 心灵驿站> 酒泉>>警惕春节前后的各类电信诈骗

警惕春节前后的各类电信诈骗

发布时间:2025-10-18 16:28   文章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6852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你好,我是XX市公安局的警察,警号XXX,请问你是否是王女士,你的身份证号是XXX,你有一张信用卡涉嫌洗钱犯罪,如果你没有参与该起洗钱犯罪案件,为证明你的清白,你必须将你名下其他账户内的资金转入公安机关指定的安全账户中……”王女士听到对方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便深信不疑,按照对方在电话中的提示,将个人账户内近100万元分批转到了对方指定的账户。转账完成后,对方的电话却一直无法接通。王女士发现上当受骗,遂到公安机关报案。
  以上是我市公安机关近期破获的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的典型案件。目前,该案件的部分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但主犯潜逃国外。
  近年来,电信科技在不断丰富百姓生活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进行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市公安局刑警提醒市民,要擦亮双眼,谨防上当受骗。
诈骗方式多种多样
  从公安机关掌握的信息来看,近年来,电信诈骗以仿冒身份欺诈、购物类欺诈、活动类欺诈、利诱类欺诈、虚构险情欺诈、日常生活消费类欺诈等为主要方式,虽然单笔诈骗金额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诈骗案件数量呈递增态势。巨额电信诈骗行为基本由境外犯罪分子实施,公安机关对这部分犯罪分子的抓捕难度较大。
  春节将近,各行业的各类奖金及补助款陆续发放,犯罪分子便利用这个时间节点,采取多种诈骗手段实施诈骗。据悉,公民个人隐私是完成仿冒身份欺诈行为所需的主要信息,犯罪分子利用电信科技窃取公民个人隐私,然后冒充受害者的亲人、领导等与受害者关系亲密的人实施诈骗。
  通常,犯罪分子会在盗取公民个人隐私后冒充他人,借助QQ、微信、中奖信息、含有木马链接的短信等工具,编造各类虚假场景或事由,利用群众的低防备、高回报、怕报复等心理进行电信诈骗。
稳定心理 提高防备能力
  如今,不少手机用户在使用APP时往往忽略了APP会读取用户个人通讯录的提示。同时,不少消费者在拿到网购包裹后往往随手扔掉外包装袋,忘记上面还贴着个人信息。这些行为都给电信诈骗犯罪分子提供了获得公民个人隐私的途径。
  市公安局刑警提醒,春节将近,更要加强对电信诈骗的戒备。网购收到包裹后,要撕下网购快递单据;不要轻易扫描手机网页上或者微信群中的各类二维码,在扫描二维码时一定要注意是付款还是收款,付款金额设定额为多少;不要轻易对手机APP授权访问个人通讯录,以免APP内含有木马程序泄露个人隐私;在接到亲朋好友或上级领导发来关于需要财务转账类信息时,一定要当面或者通过即时语音通话确定对方身份和事实后再进行转账操作,同时不要轻易点击短信内的网络链接;在接到称自己为异地公检法等机关人员的电话,对方要求转账时,不可轻信,并及时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通过分析电信诈骗案例,我们发现,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的招数不管怎么变,最终的目标都是转账。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不泄露密码、不转账付款,骗子的手段再高明也是徒劳的。   □酒泉日报记者 谢沛宏
祝福文案
志愿技巧
网名昵称
祝福的话
心情文案
经典语录
故事人生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