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之所 华丽转身
——我市“十三五”期间住房保障成就显著
嘉峪关日报全媒体记者杨亮
民心所系,谓之民生。
今年71岁的刘秀兰,家住雍平街区,2018年,通过棚户区改造项目,她家搬到110㎡的新楼房居住。
回想1985年随丈夫来到嘉峪关的那一年,刘秀兰惆怅万千。那时,一家五口人挤在40㎡的平房里,而且这种房子还是一户连着一户,有些家户还在门口养鸡种菜,甭提有多别扭了。然而没办法,一家子一住就是30多年,直到2018年雍平街区完成改造,街坊邻居才一起搬入新楼。
“以前的平房由于年限久了,管道老化经常发生下水拥堵,而且房间光线也不太好。现在搬入了新家,宽敞明亮,水、电、暖、气一应俱全,生活非常舒服。”刘秀兰说。
和刘秀兰一样,今年71岁的退休教师刘永丽也是1985年来到嘉峪关的。刘永丽刚来的时候先是住在学校教室里,后来才搬到雍平街区老楼房居住。
2019年,通过雍平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刘永丽搬进了110㎡的大房子。按照棚户区改造政策相关要求,她只补了12万余元的房屋差价。
如今,刘永丽家三室一厅的新房通透明亮,房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这么好的房子要不是棚户区改造我真住不上。”刘永丽说。
然而,雍平街区棚户区改造只是我市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我市全力推进棚户区项目建设,安置住房、改善环境,让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大为改观;为让低收入群体住上安居房,我市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为了让群众住得更舒心、更安心,我市全力提升住房服务水平,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的改变,群众眼里看得见,心里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雍和社区党委书记王荣华2012年来到雍和社区,是雍平街区棚户区改造历程的见证者。“整体来说,居民比较配合改造,大家都主动拆迁,希望早日住上大房子。毕竟以前棚户区的环境不尽人意,现在改造后,大家搬进新楼房,小区中央还有大花园,街坊邻居在一起唱唱歌、下下棋,生活幸福且美好。”王荣华说。
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不仅有利于推动惠民生扩内需,也有利于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棚户区新建项目和续建项目建设,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王荣华说,现在市区已经很少能见到棚户区了,不过这份曾经的城市记忆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既与城市发展相关,更与人民福祉相连。为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市在做好新建项目开工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续建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支撑力。
其中,仅2020年前半年,我市就将274套列入年度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其中不管是公路局家属院还是惠民街区,都是全市改造意愿最强烈、呼声最高的地方。与此同时,为让改造住户尽快住上安居房,我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及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正全力推进施工进度。
让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都住有所居,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让保障性住房成为每一个嘉峪关人最温暖的港湾。为提高现有保障房的使用效率,我市着力强化住房分配管理。为满足老百姓对更高质量、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我市加快推进重点房地产项目。
仅2020年,由市房产服务中心负责的市列重点项目就有17个。这些开工的项目,既能有效地实现了“居者有其屋”,更满足了我市各类群体对住房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对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建设让人民满意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住房能不能生活得更安心,这不仅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也是牵涉到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在我市,为更好地满足居民对高质量住房的需求,我市不断提升住房服务水平。以房屋交易和产权管理来说,2020年上半年就受理各类房屋交易、确权、备案等业务6947件,提供档案查询46383件次,提供上门服务28次,出具房屋测绘报告5249份,完成测绘面积26.3万平方米,努力为有住房需求的市民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让住房有保障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答题,让老百姓住得更安心,是每一座现代化城市的不懈追求,只要我们把民生作为为民服务的“指南针”,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让每一个市民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上一篇 : 第八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亮点频现
下一篇 : 市政协机关党委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