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明霞王俊芝
2月4日,是任巧兰小儿子一周岁生日,没有抓周,没有蛋糕,没有做顿好吃的,甚至没有收到丈夫的祝福短信,连任巧兰自己也是中午1点多才从单位忙完回家。“大疫当前,抗疫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事!孩子的生日,心里记着就行!”任巧兰说。
任巧兰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同时是该医院外科第一党支部组织宣传委员。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她的爱人司佳也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担任感染科主治医师,同时是该医院内科第二党支部支部书记。连日来,夫妻二人坚守在抗疫最前沿,演绎着“执子之手、与子同袍”的抗疫故事。
穿上防护服,带上目镜和口罩,急诊接诊、检诊、诊断、急救处置、出诊,任巧兰忙得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接诊300多个病人。
丈夫司佳在隔离病区工作,负责发热患者的治疗、护理,还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司佳和同事要24小时值守。为了节约防护装备,他们在工作期间坚持不喝水,以减少上卫生间的次数,有时还要用上尿不湿片。为了防止接触传染,他们吃住都在隔离病区。
虽然两人在同一家医院奋战,但抗疫以来两人没有见过一次面。“他从除夕进去,到现在都没有出来过,虽然我俩在一个医院,但是也没见过他,我也没给他打过电话。”任巧兰说,“担心在他忙的时候,打电话影响他工作;在他休息的时候,也不忍心影响他休息。”
“药吃了没?”“缺啥东西?” 任巧兰每隔两天就会给司佳发微信,司佳偶尔会回一句“吃了”“不缺”,大多时间不回短信。“没有信息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消息,我特别怕他倒在病房里。”任巧兰告诉记者,司佳年初才刚做完甲状腺癌手术,他自己也是一名病人,需要按时吃药。一次,科室主任通知她“火速到CT室”,她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司佳出事了”,到了CT室得知是安排其他工作,她才松了一口气。司佳偶尔会把需要的药品、衣服信息发给任巧兰,任巧兰就通过专门通道给他送过去。
夫妻二人有两个孩子,大的两岁半,小的刚一岁。孩子的奶奶患有脑梗后遗症。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夫妻俩都向医院提交了请战书,组织考虑到其家庭的特殊性,多次找任巧兰谈心谈话,但她坚决不退缩。“只有国家这个大家稳了,我们的小家才能安,我和我的丈夫都是医生,又都是共产党员,救死扶伤、冲锋陷阵是我们的职责。疫情面前,没有退缩的道理!”任巧兰说。
小儿子没断奶,每次上班前,任巧兰就给孩子喂足奶水,上班时间回不去时,就用吸奶器把奶吸出来,回去给孩子喝。每天早上去上班,任巧兰总是“偷着起床”,因为孩子一旦惊醒,大儿子就会抱着她不撒手:“妈妈不去上班!”
两个人都在抗疫一线工作,孩子由爷爷带着。孩子的爷爷今年74岁,除了带两个孩子,还要照顾患有脑梗后遗症的老伴。虽然很辛苦,但老人很通情达理:“儿子和儿媳都是医生,又都是党员,现在正是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我支持他们,我能做的就是把家照顾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因为情况紧急,我需要进隔离病区,照顾好自己!”“放手去工作吧,家里有我!”这是1月22日司佳给妻子的一通电话,也是抗疫以来夫妻间唯一的一次通话。“其实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家人,结婚四年里,我的爱人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司佳的话里满是对妻子的愧疚。
“执子之手,与子同袍”,在抗疫的战场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夫妻搭档”,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为了打赢这场硬仗、恶仗,他们舍弃了小家的温馨和儿女情长,扛起了那个叫责任的鲜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