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心灵驿站,专业知识网站!
当前位置: 心灵驿站> 资讯> 嘉峪关>>祁连社区“一核三微”盘活社会治理新动力

祁连社区“一核三微”盘活社会治理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5-10-30 12:18   文章来源:嘉峪关日报   阅读量:4902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嘉峪关新闻网讯(嘉峪关日报全媒体记者朱玲)近年来,雄关街道祁连社区在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实践上,始终坚持党建核心引领,整合多方资源,以“互联共转”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行“一核三微”治理模式,落实“社区管家”行动,切实做到居民诉求有回应,社区品质有提升,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区发展治理新格局。

完善“微机制”,聚集“大能量”。针对基层治理各方主体关系不顺、职责不清、协同不够、制衡不力的问题,社区将理顺各方主体关系作为重中之重,力求通过“微机制”凝聚社区治理合力。打造“1+1+2+N”党建工作机制,社区建立了网格党支部“1+1+2+N”的党建管理服务队伍,即1名支部书记、1名科级包片领导、2名网格员、多名片区兼职党建指导员,充实社区党建工作力量;推行四级楼栋长管理工作机制,逐步明确四级治理权责,将社区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建立小区管家,完善以共商、共管、共建、共享为要件的楼栋长参与机制,在小区生活共同体内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完善“六联六共”工作机制。结合“互联共转”行动,通过推行教育培训联抓、社区服务联动、社区治安联防、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创、文体活动联办,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基础设施共用、思想教育共抓、党员队伍共管、志愿服务共有、文明社区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六联六共”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蓄水池”和“孵化器”作用,初步形成了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小区治理格局。

搭建“微平台”,架起“连心桥”。针对当前基层社区尤其是居民小区普遍存在的公共资源散乱、服务功能缺失等现象,社区按照因地制宜、务实推进的原则,指导推动各居民小区建立社区管家队伍,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微平台”,切实夯实小区治理的载体。用好支部QQ群、社区微信平台、楼栋长群等新媒体载体,畅通群众、党员意见反馈渠道,收集留言或互动表达对社区建设的建议意见,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渗透力和在区域党务、事务中的核心领导力;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进一步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微课堂,通过“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律、讲技术”的“六讲”特色品牌,强化居民理论素质,不断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以居民自治组织为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居民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生活,提升社区凝聚力。依托志愿服务团队、辖区爱心企业,在小区内开展健康沙龙、老年人免费理发、温馨陪聊等切合居民生活的专项服务活动。通过以上形式,推进小区管理规范化、活动丰富化、环境文明化、服务常态化。

拓展“微项目”,点亮“微心愿”。社区结合工作实际及居民“微心愿”创新微项目,制定教育培训类、健康服务类、贫困助学类、志愿服务类、环境美化类、业务指导类、特色创建类、邻里互助类8个项目类型。建立“特色楼栋”“邻里和睦”“健康沙龙”“教学互助”等岗位认领小微项目,进一步改善楼道环境、打造楼栋文化,探索社区治理发展新路子。通过组织居民群众“聊一聊”、约请房地产商“扯一扯”、会同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谈一谈”、联合“互联共转”单位“议一议”等多种方式,对小区居民的“微心愿”进行系统的梳理论证,并确立“微项目”。着眼满足群众“微心愿”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尽一切可能满足居民群众的“微心愿”。目前已完成了“绿色家园、幸福华都”微项目改造计划,达成居民“微心愿”。同时,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整合志愿服务队伍、确定志愿服务项目、筹措资金资源、搭建平台载体,推动基层志愿服务改革创新,实现“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祝福文案
志愿技巧
网名昵称
祝福的话
心情文案
经典语录
故事人生
关注